我們不是在十字路口思考要不要離職,而是知道自己需要有足夠的安全感要做選擇,否則就算知道那是我要的,沒有足夠的安全感也不會有勇氣跨出去。

在現在的工作三年,從一開始談合約的工作內容、到現在實際在做的事情,中間轉換過許多不同工作項目,每次的轉換時主管給我的感受大概都是「因為你這個也做不好那個也做不好,所以只好讓你換去做其他事情,這次你總該給我做好了吧」,然後因為負向的循環,越來越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會、什麼都做不好。

這段期間內所有和工作相關的事情都成為我拖延症狀表現的一部分。有時在辦公室待整天,看影片、滑手機、零產出,做一個內心充滿罪惡感的薪水小偷。直到我說出這段經歷,心理師聽完告訴我,在那樣的情況下就算不用做任何事情,也仍然是一種消耗。看影片、滑手機是調節焦慮和情緒的一種方式,因為除此之外不能做什麼,什麼也不能做。

心理師問我有沒有做過什麼事情是我真的喜歡的,讓我回想到大學參加活動的經驗,我一邊講一邊意識自己講得很開心,而且好像很久沒有在談論自己做的事情的時候產生這樣的情緒。

然後我們談到討厭這份工作卻又離不開這份工作的原因是什麼。(現在撰寫的當下覺得我描述這份工作好像在描述差勁的戀愛對象XD)

我發現在「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會、什麼都做不好」的這種心態下,產生的想法會是「我一定要會一個什麼技能,雖然我不知道那是什麼技能,才能讓我在一間看起來很棒的大公司裡得到一份工作,雖然我也不知道那是什麼公司。」這樣的心態讓我充滿想跨出去的能量,又害怕跨出去,而這樣的害怕是建立在對於公司的想像,儘管那不一定是我想要去的公司。「你像是在不適合你的競賽裡奔跑,不斷脫離賽道又不斷被拉回來。」心理師說。

所以我們不是在十字路口思考要不要離職,而是知道自己需要有足夠的安全感要做選擇,否則就算知道那是我要的,沒有足夠的安全感也不會有勇氣跨出去。

我們的行為模式不會不好,那都是我們保護自己、適應環境的生存策略。只有當它固著並且無法改變才會比較麻煩,只要我們能夠彈性運用就可以很棒。

______

你諮商的方式?

實體面對面

在心理諮商前,你感受到的狀態?

在跟老闆說話的時候會需要一邊戴著耳機聽音樂分散注意力才能心平氣和的聽進去老闆說的話,不然會很焦慮。工作都不想做,非常拖延。

諮商過程中,你感受到心理諮商師給你的啟發

心理師在開始前不斷和我確認空間、冷氣、座位舒適度,是不是覺得ok?或是問我希望在這裡得到什麼幫助,希望我怎麼運用「心理師本人」這個資源,讓我覺得這裡的一切都是以我舒適、以我的需求為中心,可以獲得最大的滿足。

你會如何形容這名諮商師的風格?

很有同理心、很照顧人、很在意我的感受、名言生產機器人(描述切中人心)

你的心理諮商師價格

50分鐘1600,第一次談了1.5單位,收費2400。

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