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釋放工作上的壓力,我將過去努力賺取的報酬投入到高額消費中。每次刷卡的瞬間似乎是我唯一能感受到的快樂,但這種快樂卻帶著一種病態的色彩...
近三年的銷售業務工作中,我曾經立下目標,希望在三十歲之前能成為一名主管。這個目標原本看似遙不可及,但我在二十四歲時就已經達成了。然而,隨著職位的提升,快樂和成就感並沒有如預期般到來。領導團隊的重責與被夾在老闆與下屬之間的壓力,讓我感到身心俱疲。那不斷上升的業績目標,壓得我幾乎喘不過氣。
為了釋放工作上的壓力,我將過去努力賺取的報酬投入到高額消費中。每次刷卡的瞬間似乎是我唯一能感受到的快樂,但這種快樂卻帶著一種病態的色彩。最終,我選擇了裸辭,決定給自己一年的 Gap Year,去探索什麼才是我真正想要追求的生活。
在這一年裡,我嘗試了許多在 Bucket List 中的體驗,如飛行傘、做收容所志工、短暫居住在東部並參與打工換宿,甚至進行了溯溪和五米高的跳水等冒險。這些經歷讓我明白,原來我所需要的生活並不需要太多的物質,只要一卡皮箱就足夠了。那些在都市中追求的光鮮亮麗,其實只是為了掩蓋內心的匱乏。
儘管我還不知道未來的道路該怎麼走,或許在不同的平行時空裡,根本沒有一條所謂的「最好」的路。然而,我堅信自己正在朝著一個閃閃發亮的方向前進。每一段經歷,無論是好是壞,都是豐富我人生的重要部分。即使有時候我感到軟弱無力,甚至覺得自己像一灘爛泥,但我也學會接受自己,並繼續前行。
關於心理諮商的過程,中間的談話與新發現的轉折點?
諮商前會需要先電訪,實際到諮商室後需要填寫諮商前問券及諮商主題,但我發現找不到可以該勾選的項目,最後寫了個其他:自我探索與生命意義。
我認為諮商是一種互動式思緒的梳理與重整,有時因為身旁的家人朋友聊起相關的議題,他們反而會覺得我是庸人自擾或過於執著。
非常鼓勵大家可以踏進諮商室,即便是生活中瑣碎的小事與感受,都可以走進諮商室聊聊。
以往對於某些感受多少都帶有對於自己的不確定性,但和心理師聊天的過程中發現,其實所有情緒與感受都是可以被允許的,
進而覺察到隱藏在話語底下的情緒反應,心理師有助於我釐清問題並從不同面向提供的思考方向。
是否能在這一段和 gap year 中間多描述是什麼時間點進去心理諮商的?聊了那些主題?
Gap year 這一年我靜下心來思考,到底什麼樣的生活樣貌才是我的追求。
「為什麼要努力上進?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還是為了得到家人的認可嗎?」
挖到了我的不快樂來自於為滿足別人的期待,或是盲從了社會框架帶給我世俗定義的好生活(有房、有車與穩定工作)
現在開始新的工作半年了,發現自己的生活的確是當初所嚮往的,但總覺得心裡空空的,每天日復一日工作休假卻少了快樂與生命意義。
剛好前陣子有看到「113年度心理健康支持擴大方案」,開始著手找起住家附近的諮商所後前往預約,主題是「尋找屬於自己純粹的快樂及生命意義」。
開始覺察起生活的安排,舉凡聚餐邀約、運動、看書或買菜散步等等,發現自己做某些事情時可以感受到心流的存在,例如:看書、餵食魚蝦(看魚缸)和備料煮一頓飯菜。
那種純粹的快樂就和小朋友在公園玩溜滑梯,但他不會追求姿勢完美,單純只為了開心。
每次進諮商室都會有新的啟發與感受,而既上一次面談完我給目前的狀態下個註解:
生命意義它不是什麼超凡的使命,可能是生活中體驗並發現其中美麗、哀愁及多樣性,或許這整個過程就是我個人的生命意義了。
______
你諮商的方式?
實體面對面
在心理諮商前,你感受到的狀態?
對於資本主義社會感到很格格不入,大家一味追求積極進取,好像不努力就會被淘汰跟唾棄;但我對於房子、車子與財富的累積不是那麼著迷,我在意的是「自我探索」與「生命意義」,身邊的朋友總覺得我很異類或是不食人間煙火,最後我走進諮商室與心理師聊聊。
諮商過程中,你感受到心理諮商師給你的啟發
心理師會引導我去覺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並往下去探索,不會直接給我答案。例如:每個人的快樂都不盡相同,多少都會因為社會價值或是世俗所謂定義的成功與否來決定好壞,但也可以找到屬於我自己的快樂。
你會如何形容這名諮商師的風格?
說話語調很溫柔且讓人感到放心,可以讓人侃侃而談不會有壓力
當我思緒紛亂時會適時把焦點帶回主題,十分有條理但不會讓人感到不舒服
你的心理諮商師價格
800 元
______